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快訊 > 正文

學院快訊

馬院教師談十九大系列四:淺談黨的十九大報告與教育轉型
發布時間:2017-12-18來源: 浏覽:

 習近平同志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句話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肩頭的重任。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教育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放眼全球人類社會正在急速向新的社會形态即知識經濟和網絡社會轉型。中國的轉型進程與教育密切相關:一是中國面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網絡化社會的雙重轉型,雙重轉型帶來的陣痛和挑戰同時并交織發生;面臨由于教育理念、體制、模式、内容、方法改革的滞後造成的人才和國民總體知識、技能、素質尤其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準備嚴重不足。二是中國40年中從GDP不到美國十分之一快速成長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已處于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風口浪尖之上,中國經濟社會轉型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挑戰之多元、複雜,曆史罕見,全球罕見,創新人才的數量、質量和培養、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快速轉型的最大瓶頸。通過教育轉型,走出瓶頸,既迫在眉睫,更需要相當長時間。即使是正确的教育改革,其效果的顯現,也需要一兩代人的努力。

二、新的教育生态向傳統教育理念和模式提出了嚴俊挑戰

服務于工業化社會的傳統教育的核心是學校教育,重心是人的青少年階段,模式是封閉的工業化流水作業,統一規格、統一内容、統一模塊、統一考核,教育闆塊化,闆塊之間森嚴壁壘、難以逾越,等等。今天,傳統教育理念、制度、體制、内容、模式、方法已經很難滿足經濟和社會急劇轉型帶來的全民、多樣、多重、終身的學習需求和教育需求。引領中國特色經濟和社會轉型的五大理念中創新為首,可是,我國教育從幼兒園開始,主要精力都用在培養、考核學生背誦和複述一系列标準答案的能力,并以此最終決定學生學業乃至一生的命運,有些學校成了限制而不是培育我國國民和人才的創新意識、創新沖動和創新能力的地方。這種狀況會長期拖住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轉型的後腿,而且,希冀我國依靠全民總體素質和人才的數量、質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方面走到世界前列,跨越全球化重重障礙,引領全球化進程,也将步履艱難。經濟和社會轉型呼籲教育本身必須轉型,呼喚一場新的深刻的教育改革。

三、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是以學生為中心推進教育轉型

面對新時代新特點,教育事業和教學工作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必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辦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辦最負責任教育”的教育理念,積極推進教學改革,發展創新型素質教育,為學生實現人生出彩搭建平台。針對未來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标,采取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并重點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教師應廣泛采取案例式、問題式、啟發式教學方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材結合案例,課堂對接社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地能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形成核心專業創新能力和實際工作應用能力。于是,這就對教師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了解學生要什麼,隻有了解學生所需,才能提供學生所求,所以教師必須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新時代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特征;第二,了解自己有什麼,打鐵還需自身硬,要不斷加強學習與充電,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實踐體驗,都要下苦功夫,教師要走在專業創新的前沿,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要有長流水;第三,了解知識怎麼教。每一位教師,都身兼兩個專業,一是自己教授課程所屬的專業,二是教育學專業,這是所有教師應該必備的共同專業。一個好的教學工作過程就要以心換心,用最适合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方法和創新的能力。

Baidu
sogou